2024-06-11 06:20

爱泼斯坦-巴尔病毒如何影响多发性硬化的免疫反应

在最近发表在PLOS Pathogen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,研究人员调查了多发性硬化症(MS)患者、感染后单核细胞增多症(POST-IM)患者和EBV血清阳性健康对照(HC)患者在疾病消退后6个月内对EBV的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。他们还通过抗ebv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评估了中枢神经系统(CNS)的抗原靶向。

背景

M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,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常见。EBV可能是多发性硬化症的前兆,尽管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。先前的研究报道,对EBV的免疫反应可能与类似病毒蛋白的脑蛋白发生反应,导致适应性免疫反应而不是感染。

ebv诱导的免疫反应对MS中中枢神经系统组织损失的贡献尚不清楚。“EBNA复合物”抗体升高与MS风险增加相关,表明额外的潜伏周期抗原可能潜在地引起致病性反应。全球EBV类型之间的主要区别是ebna 2A, 3B和3C的序列差异。

一个关于这项研究

在本研究中,研究人员调查了多发性硬化症患者、健康对照者以及无症状或有症状感染者对EBV的免疫反应。

研究人员从伯明翰的伊丽莎白女王医院和达德利的Guest医院招募了参与者。参与者提供血液样本,并且在献血时没有接受治疗或经历临床复发。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人员中选择了健康对照者,ebv特异性抗体检测呈阳性,以及POST-IM供者,他们的异性恋抗体检测呈阳性。他们在症状消退后4到6个月提供血液。大多数患者处于疾病早期,中位扩展残疾状态评分(EDSS)为1.0。

研究人员根据年龄、生理性别和人类白细胞抗原(HLA)-DRB1*15:01对个体进行匹配。他们研究了体外辅助T细胞或表达分化4 (CD4+)的细胞簇和表达细胞毒性cd8的T细胞对EBV的反应,使用一组重叠的15-mer肽在体外转化的自体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(LCLs)中进行研究。他们使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(qPCR)评估EBV载量,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、免疫荧光成像和Western blotting评估EBV抗原的免疫球蛋白G (IgG)滴度。

该团队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bv靶向T细胞群,并使用多路串珠阵列测量破伤风类毒素靶向抗体反应。他们使用电泳技术评估EBNA蛋白血清学,并使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(ICS)来评估细胞介导的EBV体外反应。他们对表达9种中枢神经系统自身抗原的9种修饰安卡拉牛苗(MVA)病毒病原体进行了体外扩展免疫交叉反应性测试。

结果

M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(PBMC) EBV水平与EBV血清阳性健康对照相似。MS患者血清中针对病毒衣壳抗原(VCA)和EBNA1的IgG滴度明显高于MS患者,但针对EBNA-2和ebna - 3的IgG滴度更高。各组之间对破伤风类毒素的反应相似,表明抗VCA血清IgG滴度的增加是EBV抗原特异性的,而不是一般的体液失调。

体外实验表明,细胞介导的对自身eb病毒转化的B淋巴细胞和EBNA1的反应在数量上没有改变。然而,MS患者对特定刺激产生了更多的白细胞介素-2 (IL-2)。来自MS患者和健康对照的ebv靶向多克隆T淋巴细胞系表现出显著的自身抗原识别,许多神经元蛋白作为共同的靶向分子出现,包括髓鞘碱性蛋白(MBP)、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(MOG)、髓鞘相关少突胶质细胞碱性蛋白(MOBP)和蛋白脂质蛋白(PLP)。

t细胞和抗体对EBNA1的反应表现出轻微的正相关。MS患者的t细胞克隆对EBNA1和MOG抗原具有双重特异性。来自MS患者的ebna1特异性T细胞产生粒细胞-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(GM-CSF)、干扰素γ (IFNγ)和IL-2,而不受控制的EBV携带在MS病理中没有显著作用。IM患者通常不会出现神经问题。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,如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个体,没有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的风险升高,获得多发性硬化症的可能性较小。致病性抗体,如EBNA1 IgG,可能不足以引起多发性硬化症病理;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评估它们结合自身蛋白的能力。

研究发现针对EBNA2和EBNA3蛋白的抗体滴度在MS患者中失调,表明ebv特异性T细胞库可能靶向中枢神经系统。这些数据表明EBV在MS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复杂和多维的作用,这可能解释了个体之间疾病的高度异质性。需要更好地了解EBV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中的功能,未来的EBV治疗方法,如免疫或过继t细胞治疗,必须谨慎设计。MS患者的LCL-和ebna1特异性T细胞反应与健康对照组相似,尽管略有升高,这表明MS患者具有足够的病毒免疫控制。